《经济日报》告诫不要对农村宅基地有“非分之想” ,怎样才是乡村农房投资的正确打开方式?

近日,《经济日报》一篇题为《对农村宅基地不能有“非分之想”》的文章大火,农村宅基地的“三权分置”和共享农房盘活正如火如荼的开展,正在大家鼓足劲准备下乡创业的时候,《经济日报》这样的告诫又是为何?专注于乡村闲置农房盘活的美丽新乡村平台来为您来做个解读。

文中提到:

近一段时间,关于放活农村土地市场的讨论很热。有观点提出,农村土地市场再放开些,也乱不起来。有些人对宅基地的期望是,取消只有农村集体组织成员才能享有宅基地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到农村去买房置地;对农村土地管理的期望是,破除国家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用途管制。笔者认为,要警惕对农地的不当期望,即使放开也要有底线,不能对农村宅基地有“非分之想”

……

新时期,农村改革的主线依然是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无论怎么改,农地改革都要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基于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同时也明确了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要严格实行土地的用途管制,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

无论是宅基地制度改革,还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中央均强调要审慎推进。自2014年起,包括以上两项改革的“三块地”改革在33个县级单位开展试点。但是,在中央批准的试点地区之外,有些地方以“改革”的名义突破了现行法律——建售“小产权房”、向非本集体成员转让宅基地、未经规划许可“以租代征”转让集体土地用于非农建设等。应当说,这些都是违法行为,不是改革鼓励或允许的方向。

……

当务之急是要落实好中央提出的“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让闲置农房成为乡村振兴的产业载体、农民增收的鲜活资源。实践中,各类资本可以租赁闲置农房,发展乡村旅游、养生养老等农村新产业。


仔细读来可见,《经济日报》在城市人群摩拳擦掌准备下乡的时候,及时地为大家提了个醒:乡村要守住宅基地盘活的底线,城里人也要小心不要落入了小产权房、购买宅基地等“圈套”。那应该如何通过乡村宅基地改革参与到乡村振兴呢?

农村宅基地不是没有想象空间,只是无论如何想象和发展,该遵循的规矩和路径总不能有偏颇,闲置农房依然还是乡村振兴的产业载体,是农民增收的鲜活资源。实践中,美丽新乡村的闲置农房盘活模式为各乡村搭建免费租赁信息平台,为合作乡村引进旅游、养生养老等乡村新产业,深度融入乡村,进行乡村资源的挖掘和盘活。这样的模式也得到了包括《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的报道。

所以这样的“规矩”和发展方向,恰恰是美丽新乡村一直以来所遵循和倡导的,美丽新乡村的乡村闲置农房信息平台对城乡居民免费开放,为闲置农房供求双方提供了更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平台。


同时,美丽新乡村也始终致力于为乡村旅游和乡村康养事业,贡献更多资源,先后为乡村引入清华美院、十间坊、设计元等众多设计机构,十余家国内顶尖知名民宿品牌,并将中航集团、荷兰Morgen resouce公司、华龄集团的养老项目引入乡村……

乡村和乡村闲置农房的盘活,无疑是巨大的机会,更是提高农民获得感的有效途径。只是,不管在任何机遇面前,选准方向和道路都至关重要,那么遵循《经济日报》租赁闲置农房,发展乡村旅游、养生养老等农村新产业”的建议定是没错,这也是美丽新乡村平台闲置农房盘活的发展思路,美丽新乡村的平台在获得全国最大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土流网的投资后,开始为全国各地的县市一级政府的乡村闲置农房免费搭建闲置农房信息交易平台。




  • 2019/1/17
  • A+